查看原文
其他

第一批做近视手术的人,现在后悔了吗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周刊 Author 高滔滔


作者 | 高滔滔
来源 | 新周刊
ID | new-weekly


在完成眼球冲洗、消毒、麻醉等一系列工序后,李菲被护士引领到了手术台上,她的脸被一张蓝色手术纸盖住了,只留下即将要做手术的一只眼睛。


紧接着,医生就过来了,用开睑器固定住她的眼皮,防止她在手术过程中眨眼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医生提示她,手术要开始了。李菲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覆盖住了她的眼球,然后就看到了一个绿色的光点,由远及近,过了几十秒,绿色的光点消失了,激光手术结束了,她的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。


接下来是医生手动操刀的时间,李菲能清晰地感受到手术刀在她的眼球上来回划动着,但因为滴了麻药,所以并不疼。


越来越多人选择做近视手术,期望从此摘掉眼镜。/视觉中国


这是李菲躺在手术台上的全部记忆,当然,因为手术项目和个人体质的不同,每个人的感受会有细微的差异。比如做表层激光手术的欣欣,就闻到了“眼球烧焦了的味道”,在做第二只眼睛时有疼痛感;做半飞秒手术的邢晨,同样闻到了“好像什么东西糊了”的异味,并有一种“角膜被掀开”的感觉。


随着近视手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渴望摘镜的队伍中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眼科教授刘磊告诉我们,每个月他平均要做600只眼睛的手术。但这些人的命运最终会走向何方,谁都无法保证。


术后的世界


做近视手术这件事,欣欣前前后后想了两年。直到今年5月,她被公司裁员了,有足够的术后恢复时间,索性心一横,去把手术做了。

最初欣欣一头雾水,不知道该信任哪家医院,于是就在网上做起了功课。她在小红书上遇到了五个也想做手术的姐妹,大家都在重庆,干脆就拉了个微信群,一起挑选医院。术前检查时,欣欣和医生聊到了自己正在准备考试,医生给欣欣的建议是等考完试再做,以便后续的恢复。所以在她做手术之前,群里其他五个人都已经做完了手术,大家都恢复得很好,视力从1.0到1.2不等。

人很容易产生“身边即世界”的错觉,所以当五个活蹦乱跳的人出现在欣欣眼前时,她已经想到了自己手术成功后的场景。手术当天,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就去了。“大家都成功了,我不可能那么倒霉吧?”欣欣心里想,但她没想到的是,自己还真就是那个“倒霉蛋”。


下了手术台后,欣欣完全睁不开眼睛,眼泪流个不停。最后是医生艰难地扒开了她的眼睛,用裂隙灯照了照,告诉她手术成功了,可以走了。她就靠着这样一双畏光、流泪、无法完全睁开的眼睛,摸索到了地铁站,磕磕绊绊地回了家。


现阶段近视手术的成功率并未达到100%。/视觉中国


起初,欣欣没觉得自己的手术失败了,虽然她在手术过程中,左眼有强烈的疼痛感,但在和其他人沟通的过程中,欣欣了解到自己经历的都是正常现象。让欣欣心里开始犯嘀咕的是,她始终没有体会到大家所说的“睁开眼,世界无比清晰”的感觉。


术后第四天,欣欣去医院复查,左眼0.4、右眼0.8,检查结果像一道晴天霹雳。术前,欣欣的两只眼睛都是400度左右,医生告诉她,“视力恢复到1.0是没问题的”。


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,连忙询问医生,得到的答复是:“你做的是表层激光手术,和全飞、半飞都不一样,这个手术恢复周期较长,会恢复半年呢,你眼球的调节能力也比较差,你再等等看。”


从5月等到10月,欣欣的视力停留在了左眼0.4、右眼0.6。上次去复查时,欣欣问医生:“你见过比我恢复还慢的人吗?”医生摇了摇头,然后告诉欣欣,她的手术案例已经在医院里传开了,很多医生都在研究:“怎么就还没恢复好呢?”


虽然焦虑,但欣欣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,尽管看远处的东西会花眼,眼睛很容易疲劳,但欣欣的视力总归是比从前好了。遭遇这样的事情,她是不幸的,但和其他近视手术失败的人相比,她又是幸运的。


现在的视力比以前更好,已算是幸运。/《请回答1988》


倩倩在术前检查出左眼有轻微的先天性白内障,当时医生和她说:“不影响做手术,二者没有任何关系。”所以她满怀希望地做了半飞秒手术。术后,倩倩的右眼率先出现了问题,患上了干眼症和过敏性结膜炎,同时还有畏光、眩光的症状。就在倩倩不断进行心理建设,开始接纳右眼的不完美时,她又检查出自己的白内障加重了,而且是双眼白内障。


没人能说清,倩倩的白内障是否和近视手术有关,但倩倩清楚,医生当时完全没有告诉过她近视手术和白内障手术之间的冲突,她很后悔自己当初草率地做出了决定。


华画手术失败则完全是因为医生技术不过关,她的眼睛被医生切“偏心”了,双眼都出现了严重的重影,那种感觉,就像“戴了一个覆盖不了眼睛的眼镜”。她因此失去了工作——现在的视力情况,已经不允许她在美术行业继续发展了。去医院复查时,医生一直坚持自己的手术没有问题,无奈之下,华画换了家医院,很快就被告知,“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手术”,只能通过二次手术来改善状况。


当然,近视手术发展到今天,已经是一项安全性极高的项目了。据刘磊的分享,现阶段近视手术的成功率,已经达到了99%,视力能恢复到1.0以上的比例,也有95%,欣欣、倩倩、华画,她们只是极少数的失败者。但这5%的概率,一旦降临在某个个体身上,将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变故。


精密运转的“机器”


手术之前,几乎每个医生都会对患者说:“最终的手术效果要看个人体质。”这话不假,但仔细回顾这些手术失败者的经历,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客观的、可以人为避免的共通之处。

比如,马马虎虎的术前检查是非常不可取的。“如果一家医院在术前检查环节让你觉得很草率,记得千万快点跑。”华画说。她是在一家大型医院做的手术,当时刚高考完,来做近视手术的人很多,检查现场排起了长队,导致场面很混乱。“在一个玻璃房子里,全都是实习生给我们做的检查,所有检查完毕后,就在我的单子上写了一下检查情况,非常简陋。”


华画不清楚现在眼睛的重影、模糊,是否与术前检查不仔细有关,“但这足以说明医院的不专业,不是吗?”。


倩倩在检查环节做得倒是很细致,但她在术前和医生基本没什么沟通。给她做手术的,是当地小有名气的“网红”医生,不少人慕名而来。“面诊真的很流水线,她只看了几眼我的检查报告,又看了看我的眼睛,就把我交给了她的助手。具体的手术方案,全部都是由助手和我沟通的。”


医生和助手没有向倩倩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:做完近视手术后,白内障手术就无法选择多焦晶体,只能用单焦点的晶体。这意味着,如果倩倩做了近视手术,日后一旦白内障病发,她就只能在看近处和看远处中选择一个,这是无法通过镜片来矫正的。


在面谈过程中,遗漏掉这样一个会对患者的视力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信息,是倩倩无法原谅的。


近视手术并不是在下手术台的那一刻就完全结束了,术后的护理和医生的用药,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。


近视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影响视力的恢复程度。/视觉中国


梅闲在做完手术后,发现自己可能远视了。在看化妆品小样的说明书时,她需要拿远了才能看清,还伴随着轻微的重影。一去检查,果然出了问题。这让她有点沮丧,开始复盘问题出现在了哪里。她怀疑过,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,在术前练习深呼吸,但她自己也觉得这个想法可能不太靠谱。


关键的问题应该出现在了术后护理上,梅闲并没有在工作所在的城市做手术,所以尽管医生要求了术后要按时复查,梅闲还是没有去。医生要求术后要滴三个月的眼药水,但梅闲后来发现自己怀孕了,就没遵照医嘱继续滴了。术后她也没有注意过眼部疲劳的问题,依然经常使用电子产品。


眼睛是十分精密的人体器官,对它“动刀”,需要万分谨慎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,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。互联网时代,千万不能通过网上的只言片语,就选择一家医院,要把自己的后背,交给可靠的“战友”。


40年的飞跃


医生和病人对手术成功的界定,往往是不同的,近视手术也是这样。

刘磊形容近视手术为“一项锦上添花的手术”。道理很简单,在现阶段,近视是无法根治的,近视手术只是一项提高视力的手术,所以从医学角度来讲,只要患者术后的视力高于术前,那么这次手术就是成功的。但几乎没有患者这样想,视力达到1.0,是大众为近视手术框定的“及格线”。

从法律角度而言,如果患者在近视手术后,视力没有达到预期,是很难通过法律鉴定或医疗赔偿索赔的。


对于网络上流传的“全飞看医生,半飞看机器”的说法,刘磊是强烈否认的。“这可能是一些医院的广告吧,全飞秒手术只有一种机器,没得选。这句话有点误导病人的意思,好像半飞秒手术只要机器好就行,人不重要,这是不对的,再好的机器也都需要人来操作,术后护理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啊。”


医生的丰富经验在手术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。/视觉中国


在从前,近视手术有着更大的风险。世界上第一台通过对角膜“动刀”而实现矫正视力的手术,可以追溯到1939年——圆锥角膜患者在角膜破裂后,因角膜变平导致视力下降,日本的佐藤勉医生由此得到启发,开始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(RK)来矫正视力,但在术后十年,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都出现了后遗症,发生了角膜水肿或大疱性角膜病变。


1981年,中国完成了第一例近视手术。那时,在世界范围内,近视手术仍处于起步阶段。刘磊在1986年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眼科,在近40年的时间里,他亲历了近视手术在技术上的巨大飞跃,40年前后,“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”。


中国第一例近视手术,采用的仍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,用刘磊的话来讲,“当时的手术是非常粗糙的”,完全依赖医生的手动操刀,医生用钻石刀对患者的角膜进行切割,使角膜的中央变得扁平,从而改善视力。


那时候去做近视手术的人,很多都存着“赌一把”的心理。“过去用刀的时候,机械设备故障,或者病人动得太厉害,(导致)手术中途失败的情况都会发生,各种原因太多了,讲一天都讲不完。”刘磊说。当时,也根本无法精准地定量视力可以提高多少度,只能说是相较于术前有所提高,后续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。


1995年左右,出现了准分子手术。据刘磊回忆,当时做准分子手术的患者中,有10%— 20%的人需要进行二次手术,但自从飞秒激光和晶体手术出现后,二次手术的概率就下降到了千分之一。


眼睛上的手术。/视觉中国


刘磊清晰地感知到了科技的发展对个体而言的意义,但他也清楚,“科技永远都不会有极限,如果用未来的眼光来看,现在的技术都是很差的,但在当下,我们给病人用的就是最好的技术,这就没什么遗憾了。你不能说一个人30岁生病了,让他等到80岁新技术出来了再去治疗,这没有意义”。


对于打算做近视手术的人,刘磊给出了一些建议。第一,要理性认识近视手术,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,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手术是绝对会成功的。第二,要选择好医院和好医生,不要相信“保证术后没有任何问题”这样的话,能说出这句话的医生肯定有问题。第三,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,做完近视手术也不等于进了保险箱,不能瞎搞。


“人生就是这样的,人只要出门就可能会遇到飞机掉下来、房子失火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,什么事都可能发生。医疗也是这样,万一那个千分之一的概率就落到你身上,那就是百分之百(的概率),需要我们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。” 


【在看】,保护眼睛
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《新周刊》微信公众号(ID:new-weekly)。《新周刊》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,以“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”为定位,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。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,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。官方微博@新周刊。


今日推荐,点击下文即可阅读
点【在看】
保护眼睛
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